QQ咨询:381891111 健康专线:020-81891111
当前位置: 主页 > 产科 > 怀孕 > 怀孕晚期 >

怀孕后浮肿怎么办

  时间:2010-01-21 18:04  来源:广东妇科网   作者:信息发布员   点击:
文章摘要:
孕期浮肿是一种较普遍的生理性现象。怀孕后,尤其是56个月以后,下肢易出现浮肿。这是因胎儿的增大和羊水的增多,宫体对下肢血管的压迫使下肢血液回流不畅造成脉压增高所致,并非一种病症。大多数准妈妈在孕期都会出现浮肿现象,经过躺下休息或者一夜的睡眠

    孕期浮肿是一种较普遍的生理性现象。怀孕后,尤其是5—6个月以后,下肢易出现浮肿。这是因胎儿的增大和羊水的增多,宫体对下肢血管的压迫使下肢血液回流不畅造成脉压增高所致,并非一种病症。大多数准妈妈在孕期都会出现浮肿现象,经过躺下休息或者一夜的睡眠,第二天早上,症状就会有所减轻或全部消失,这是正常的生理性水肿。可如果通过休息和控制盐分的摄入后,浮肿仍不消退,而且还有加重的迹象,就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另外,出现以下一些症状也应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

浮肿出现在早晨,手指肿胀,戒指难以脱下;
体重在1周内增加1斤以上;
感觉大腿外侧发麻、指尖刺痛或者没有感觉。总之,孕妈妈要定期产检,做好血压、体重和尿蛋白的监测,注意有无贫血和营养不良。如果浮肿现象严重,必要时得进行利尿治疗。

    为什么会浮肿?

  怀孕中后期时,孕妈妈的手、脚等会出现浮肿。那是因为怀孕后血液中除了血球成分以外的其他物质变多了,给心脏、肾脏、肺等器官增加了负担,体内循环变差,排尿量少,体内水分积存就会引起浮肿。另外,孕妈妈若长时间站立工作、来回走动,或持续同一姿势不变,则更容易引起浮肿。

  什么部位最容易浮肿?

  最容易出现浮肿的部位是下半身,包括大腿、小腿、脚,这是因为静脉受到压迫,血液循环不畅。其他易浮肿的部位还有:手指(就像戴了手套一样)、脸(有时是整个脸)、眼睑。另外,内脏有时候也会发生浮肿。

  什么时候最容易浮肿?

  一天中最容易浮肿的是傍晚。整个孕期最容易浮肿的是孕9个月。另外,站立、坐久了也容易发生浮肿现象。

    虽然,大部分准妈妈的浮肿症状都属于正常现象,不过如果有办法能够预防和控制浮肿,不是更好吗?  以下就给予有浮肿烦恼的准妈妈3帖良方:

    第一帖良方:小动作去肿。不要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它们能在不经意间解决你的浮肿烦恼。

    平躺,把脚抬高下半身的静脉血很难返回心脏是因为人类的心脏离脚实在太远了。静脉血是依靠肌肉的收缩和血管里的某种“阀门”而被送回到心脏的,因此平躺后把脚稍稍抬高能够使血液更容易回到心脏,浮肿也就比较容易消除了。

    坐着的时候,把脚稍稍垫高为了使腿部积存的静脉血能够回到心脏,坐在椅子上的时候,可以把脚放到小台子上;坐在地板上的时候,就用坐垫把脚垫高。

    卧床,尽量用左侧位孕妈妈应注意休息,每天卧床休息至少9—10小时,中午最好能休息1小时,左侧卧位利于水肿消退。

    第二帖良方:运动去肿 虽然准妈妈不能像孕前那样活蹦乱跳的,但是适当的运动也能促进胎儿和孕妇的健康,有效改善准妈妈的浮肿烦恼。

    适当散步 借助小腿肌肉的收缩可以使静脉血顺利地返回心脏,因此,散步对于浮肿的预防是很有效果的。

    游泳 游泳也是锻炼腿部的一种运动。所以在得到医生的允许之后,就试着游泳吧!

    台阶运动  利用台阶,双脚做上下运动,能锻炼小腿的肌肉,从而有助于预防浮肿。孕妈妈肚子变大很容易失去平衡,所以运动时一定要扶住柱子、墙壁或是桌子等东西。

    按摩(让爸爸来帮忙吧)通过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对于浮肿的预防也是很有效的。要记住按摩时要从小腿方向逐渐向上,这样才有助于血液返回心脏。睡前进行按摩,可以解除腿部酸痛,有助于睡眠。洗澡时按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哦!

    第三帖良方:饮食去肿遇到孕期浮肿的准妈妈更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少吃含盐量高的食物,这样有助于消肿。

    冬瓜 冬瓜、西瓜汁等瓜果,含有丰富的钾以及不能被身体迅速利用的果糖,可减少体内水分,有利尿解毒的作用,对预防和减轻妊娠浮肿有很好的效果。

    酒酿汤圆 酒酿甘辛温,含糖、有机酸、维生素B1、B2等,可益气、活血、散结、消肿。用这个做早餐,可使钠盐摄入降到最低。酒酿不仅利于孕妈咪消肿,也适合哺乳妈咪通利乳汁。

    荸荠 荸荠有清心泻火、润肺凉肝、消食化痰、利尿明目之功效。孕妇常吃荸荠,可以防治妊娠水肿。荸荠加海带适量煮汤,被称为“二仙饮”,可以防治妊娠期间的水肿、缺碘、妊娠高血压及痔疮便血等症。
 

    
根据您所遇到的情况、专家为您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安亚珍:副主任医师
  从事妇产科医疗工作近三十年,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
杨艳:副主任医师
  广州女子医院首席产科专家,早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
关键词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