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咨询:381891111 健康专线:020-81891111

有关淋菌性尿道炎的流行病学知识

  时间:2009-11-12 10:42  来源:广东妇科网   作者:网站编辑   点击:
文章摘要:
淋病的病原体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离出的淋病双球菌,因此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又球菌淋病on-orrhoeas)。淋病双球菌呈肾形,两个凹面相对,大小一致,长约0.7微米,宽0.5微米。

  淋病的病原体即奈瑟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首次分离出的淋病双球菌,因此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又球菌淋病on-orrhoeas)。淋病双球菌呈肾形,两个凹面相对,大小一致,长约0.7微米,宽0.5微米。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最适宜在潮湿,温度为35℃,含2.5-5%二氧化碳的环境中生长。常存在多核白细胞内,椭圆或球形,常成双排列,无鞭毛、无荚膜、不形在芽孢,对外外界理化条件的抵抗力差,最怕干燥,在干燥环境中1--2 小时即可死亡。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都易致死。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很弱。
经分泌物直接涂片或培养可找到致病菌奈瑟淋球菌,该菌为成双或成堆的革兰氏阴性的呈肾形的双球菌,常位于细胞内,双球邻接面呈平面或略呈凹状。
  淋病双球菌进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与尿道上皮粘合,淋病双球菌外膜的蛋白转至尿道的上皮细胞膜,继而淋病双球菌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食,然后转至细胞粘膜下层,通过内毒素脂多糖和补体,lgm等的协同作用,于该处造成炎性反应。36小时后,即引起严重的粘膜红肿,并有脓液出现,白细胞均集中于细菌丛的周围。细菌进入尿  道腺体和隐窝以后同样可自粘膜层深入下层组织。各腺窝及套开口,为细菌进入要道,病理变化较其它部位更为严重。腺管及窝开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窝的脓肿。
  经过炎性反应以后,尿道粘膜大半坏死,反应严重的,粘膜下层组织,甚至海绵体也受影响,因而发生尿道周围炎、脉管炎、淋巴结炎和腹股沟淋巴结炎等。修复时所有被破坏的细胞均为鳞状细胞所替代,修复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层、腺窝及其它周围组织受到侵袭时,多为结缔组织所替代。感染严重或反复发作的,可出现纤维化,引起尿道狭窄。

关键字: 淋菌性尿道炎
    
根据您所遇到的情况、专家为您推荐阅读以下文章:
安亚珍:副主任医师
  从事妇产科医疗工作近三十年,曾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
杨艳:副主任医师
  广州女子医院首席产科专家,早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
关键词导航